前面提到了,在初始化NAS的时候我用了两块1T的西数绿盘,原本是打算数据转移完成后用两块现成的2.5寸盘装在NAS里面做Raid1,但后来考虑到笔记本硬盘性能毕竟跟台式机硬盘有些差异,而且不是设计为7x24小时运行的,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去狗东买了两块NAS硬盘。前面已经剧透过了,分别是西数红盘和希捷酷狼。关于组Raid选择硬盘,其实有两个矛盾的方向,一方面同型号的硬盘由于各项参数和性能指标接近,兼容性肯定更好,但另一方面同型号的特别是同批次的硬盘如果有什么缺陷往往会在相同时期暴露,鉴于西数红盘和希捷酷狼在NAS硬盘市场都小有名气,我还是考虑选择两个不同型号的硬盘来降低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 至于有人说西数红盘容易挂之类的,反正狗东3年质保,只要另一块硬盘不同时挂就行了,Raid1不就是防硬盘挂的么?然后说容量,其实我家iMac硬盘也就1T,剩余空间50%以上,所以2T的NAS对我来说够用了,不够用以后再换硬盘喽,这不已经换过一次了么。过程相当容易,就是花点时间重建Raid而已。而且通过外接移动硬盘,NAS的实际容量其实已经是3T了——2T的RAID1用来存放相对重要的数据,1T的移动硬盘用来下载电影什么的,上面测速结果移动硬盘的读写速度也在40MB/s以上了,用起来跟内置硬盘没多大区别。 回到正题Raid1扩容,操作起来很简单,都不用关机,直接拔掉一块硬盘,再装回一块新硬盘,硬件扩容完毕。几乎在拔掉硬盘的同时,NAS开始发出持续的蜂鸣声,跟电脑主板的报错声音类似,同时之前设定的邮箱会收到通知邮件。 然后在控制面板APP里面把蜂鸣器关掉,进到硬盘管理界面把新插入的硬盘扫描一遍(这一步好像不是必须的),扫描硬盘耗时比较久。
扫描结束后,进到磁盘阵列管理界面,编辑,选择重建数据(大概是这意思,忘记截图了),然后就开始漫长的数据重建过程了……实测耗时6.5小时。开始重建和重建完成都会有邮件提醒,这个比较实用。
重建完成之后,如法炮制,再把剩下的1T的硬盘拔掉,插入另一块2T的硬盘,扫描硬盘(耗时4小时),重建数据(耗时6.5小时),重建完成Raid1的容量已经变成2T了。
自此,已完整模拟了日后硬盘挂掉或者需要再扩容的时候更换硬盘的步骤,Radi1的好处是只要一块硬盘没坏数据就不会丢,换硬盘的操作过程也很简单,只是扫描硬盘和重建Raid等待的时间比较久,好在也不需要频繁这样操作。
|